打开携程App,查看高清大图
曲阜
孔庙
一路向南18:曲阜三孔之“孔庙”,建筑上的“勾心斗角”
2018年01月17日
离开孔林再去孔庙,到颜庙停车场,然后步行到孔庙。也请了导游,由入门处开始讲起,比较细致,游览了整个孔庙,学到不少知识。

孔庙中的石碑名气比较大,最大的石碑达六十多吨,气势非同寻常。孔庙中大殿外柱皆是雕龙,连皇帝的宫殿都无法相比,所以皇帝来拜谒时一定用黄绫布包裹起来,当然皇帝也知道其中的猫腻,不过是佯装不知罢了。
孔庙东侧街道,主要是卖文玩的店铺,我们由此去南门。

【孔庙】
曲阜孔庙是祭祀中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本庙,位于孔子故里、山东曲阜城内,又称“阙里至圣庙”,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(西元前478年),历代增修扩建,经两千四百余年而祭祀不绝,是中国渊源最古、历史最长的一组建筑物,也是海内外数千座孔庙的先河与范本。

孔庙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“孤例”,与北京故宫、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,与南京夫子庙、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。
由南门穿过两道外围城墙进入景区,整个孔庙被围护其中。

◆ “万仞宫墙”,出自明代学者胡缵宗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。世人赞孔子学生子贡学问大,子贡谦虚说学问如宫墙,自己的不及肩高,而老师的有数仞高。现在城墙上所书是乾隆皇帝来祭拜孔子时更换胡瓒宗为之。
孔庙景区建筑群完全是中轴线布局。
第一道石坊“金声玉振”。
◆ 金声玉振坊,明嘉靖十七年(公元1538年)建,三间四柱式石坊,八角石柱顶上的莲花宝座蹲踞独角怪兽“辟天邪”,俗称“朝天吼”。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,明间坊额大字“金声玉振”,由明嘉靖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。坊后单孔石桥,名为泮桥,建于清康熙十六年(1677年)。
孟子评价孔子:“孔子之谓集大成。集大成者,金声而玉振之也。金声也者,始条理也;玉振之也者,终条理也”。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,如同奏乐,以金钟发声,以玉磬收韵,集众音之大成一样。
第二道石坊“棂星门”。
◆ 棂星门,系清高宗弘历题。建于明代,原为木质,清乾隆十九年(1754年)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改为石质。
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,帝王祭天要先祭棂星,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,祭祀孔子如同尊天。
过了棂星门就进入了孔庙内城。
第三道石坊“太和元气”。
◆ 太和元气坊,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(公元1544年),全为石质结构。由当时山东巡抚曾铣书。
“太和”指事物是矛盾体,意味着“道”;“元气”是世上万物发展的根本。以此比喻孔子的儒家思想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根本。
第四道石坊“至圣庙”。
◆ 至圣庙坊,明代时原刻“宣圣庙”3字,清雍正七年(1729年)易为今名。坊为汉白玉石刻制,三间四柱,柱饰祥云,额坊上饰火焰宝珠。
 “至圣”源于司马迁称赞孔子:“可谓至圣也”,后宋真宗追谥孔子为“至圣文宣王”的封号。至圣就是说孔子是道德最高尚的人。

过四道石坊是“圣时门”。
◆ 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(1415年),雍正八年(1730年)钦定为“圣时门”,弘治年间扩建。
孟子赞:“孔子,圣之时者也”,意思是说,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。
由圣时门进入庭院,古柏森森,草枯人稀,虽然淡季,却多了十分肃穆。
迎面三架石桥名“璧水桥”。
◆ 璧水桥,明弘治十三年(1500年)初建,清代改建。璧水因天子的学宫之水“壅绕如璧”而得名,以象征教化不息。

过璧水桥进入“弘道门”。
◆ 弘道门,始建于明洪武十年(1377年),是当时孔庙的大门。清雍正帝据《论语》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语命名并御书匾额。
过了弘道门前方是“大中门”。
◆ 大中门,始建于宋代,是北宋时期孔庙的大门,明弘治十三年(1500年)时重修。清乾隆时,高宗御书匾额。
“大中”是赞扬孔子“中庸之道”的。中者天下之正道,庸者天下之定理,不偏之为中,不易之为庸。“中庸之道”即不偏不倚能够独立存在的天下唯一之正道。

大中门内院落居中是“同文门”。
◆ 同文门,始建于北宋初期,系当时孔庙大门。“同文”出自《礼记》“书同文,行同伦”,意为统一语言、文化、思想,即整个人类思想统一到孔子的思想上来。 
同文门东侧居南是“成化碑”。
◆ 成化碑,立于明朝成化四年(1468年),因是形制最高的御碑、正楷书笔法著称、文章尊崇孔子至极而被誉为“孔庙第一碑”。“文革”遭砸断,后修复。
◆ 石碑多以似龟非龟的动物为趺,名曰赑屃(bì,xǐ),特征是龙首、龟背、鹰爪、蛇尾,据说是龙的儿子。传说龙生9子,各有所能,赑屃擅长负重,故用以驮碑。
东侧居北是“洪武碑亭”和“洪武碑”。
◆ 洪武碑亭,洪武四年(1371年)朱元璋听谏崇尚儒学而尊孔子,命人镌刻石碑立于孔庙并筑碑亭以护。弘治十二年(1499年)火毁,弘治十六年(1503年)按原文重立。
同文门西侧居南有“弘治碑”,居北有“永乐碑亭”,正北是“奎文阁”。
◆ 奎文阁,始建于宋天禧二年(1018年),始名“藏书楼”,金章宗在明昌二年(1191年)重修时改名“奎文阁”,清乾隆皇帝重新题匾。
由奎文阁再北进的院落是“十三碑亭”。
◆ 院内有十三坐碑亭,金、元代各2座,清代9座。亭内存碑共55块,是唐、宋、金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国七代所刻。
十三碑亭前的“龙柏”和“凤柏”。
◆ 导游讲:乾隆最后一次下江南到孔庙时已年过八旬,累了便靠在这颗柏树休息一会,结果树沾龙气,慢慢地就长成了龙形,所以就叫它龙柏。
有龙就有凤嘛,只不过这颗凤柏已枯死,毕竟比龙柏少活了九千岁!😂

十三碑亭屋檐建筑体现了“勾心斗角”,目的无非是节省空间。
“勾心”意味一建筑檐角插入到另一屋檐之下,好像勾住对方。
“斗角”意味两建筑的檐角紧紧相邻,似成比斗之势。

离开十三碑亭,将由“大成门”进入景区核心区。
◆ 景区核心区分三路,东路有承圣门,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;西路有启圣门,内奉祀孔子父母;中路是三门并立,左掖金声门,右掖玉振门,中间大成门。
“大成”,取自孟子对孔子的评价:“孔子之谓集大成”,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。
玉墀上二龙戏珠,帝王形制。
深雕龙石柱更是彰显了孔子至尊的地位。
大成门后是“先师手植槐”。
◆ 先师手植桧,相传孔子手植桧原有三棵,后枯死两棵,唯有此桧生生死死,几经荣枯留存至今。树东石碑是明万历年间杨光训手书。
大成门北面正对着“杏坛”。
◆ 杏坛,是相传孔子讲学的地方。宋天禧二年(1018年),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,将正殿后移扩建,以正殿旧址“除地为坛,环植以杏,名曰杏坛”。金代始于坛上建亭,由当时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“杏坛”二字。
杏坛上的“五脊六兽”。

景区核心区的核心建筑“大成殿”。
◆ 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(1018年),后毁于火。现为清代雍正年间重建,与北京故宫太和殿、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。
殿前檐柱十根,高浮雕蟠龙及行云缠柱,为它处殿宇所少见。门外为雍正书对联:"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;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。"
大殿内居中供奉孔子坐像,两侧供奉孔子弟子们。上悬康熙御笔“万世师表”和“斯文在兹”等匾额,两侧对联乾隆书:"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;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"。

大成殿后是“寝殿”。
◆ 寝殿是祭祀孔子夫人的地方。
离寝殿由景区东路向南行,经过“崇圣祠”、“鲁壁”、“孔宅故井”和“诗礼堂”。
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。
鲁壁是为纪念孔子第九代孙孔鲋藏书而建的。
孔宅故井是孔子当年的吃水井,历来被称作“圣水”。
诗礼堂是纪念孔子教儿子孔鲤学诗礼的地方。
由东路的“承圣门”出核心景区。
2022-09-122018-04-08
292
打开携程App,查看全部评论